怎么样分辨团队中的伪高管

发布时间: 2025-01-10 18:33:55 发布者: 合作伙伴

  我们说企业的腰部力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,而腰部力量的重点是企业的中高管。有这么一组数据:一个企业里,线%是平庸的。而我们怎么来识别企业中的伪高管呢,作为基层员工我们怎么来识别识别自己的领导是否位高管呢?

  伪高管通常他们活在自我过去丰富的成功经验里、没有使命感与真才实学,毫不利人一味利己,不能给予下属更多成长、也不能为下属提供高薪酬好福利,对上欺瞒对下打压,对外不能令客户满意,既无大格局、又无宽胸怀的,在职位上顶着高管头衔,却毫无创新建功的中高层管理者。通常他们有以下特征:

  他们不是正在开会,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。简单沟通就能解决的一件事,一定要把其他人拉一起,开会。能用开会解决的,就开会。开会没有办法解决的,多开几次会。

  开会,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有研究指出,高管通常每周会花两天、三天或更多时间用来开会。但是,伪高管们的所谓“开会”,通常是即兴会议或无结果会议。比如,你正在埋头工作,领导突然来一句,“都去会议室,开个小会”。

  无结果会议,长篇大论,没完没了,全是废线分钟能讲明白的事,绕来绕去起码要讲5分钟。看似说了挺多,实际上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建议或结论。

  开会没问题。最起码会前要有明确目标,会中要有会议记录,结束前要形成结论或行动计划。伪中高管开会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,只留下了一堆观点。

  德鲁克说,那些真的懂如何开会的人,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去准备会议,而不是去开会。

  但伪高管们的会议,产出低于成本,甚至远远小于成本。他们不是为了协调工作或处理问题,是为了存在感。开会多,就能显得工作任务多、工作情况复杂,能让他们看起来很忙,很用心。

  伪高管都是条件反射式管理,没有思考,更别说创新。什么叫条件反射式管理?简单来说,一味拿经验说事,没有紧密结合当下。

  比如,你是某家公司的老板,最近招了一位高管,谈起什么事,都是我以前是怎么怎么干的,结果有多么好。动不动拿自己的行业资历、职业经验说事。有经验当然好,而且没有项目经验,也很难直接成为高管。但不考虑最新的真实的情况,只拿经验说事,那就是经验主义了。市场环境变化了多少?行业环境变化了多少?消费趋势变化了多少?人员能力有多大区别?资源禀赋差别是什么?

  没有经过深入思考,就着急谈过往、做判断、提建议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伪高管依靠曾经做基层、中层管理时,积累的一些胡萝卜加大棒的经验,再结合道听途说的信息、断章取义的猜测和与世无争的服从。实际上,这是用未经加工的机械反应,取代了系统思考后的决策选择,收获的无非是一些短期既得利益的快感(有时还不明显),以验证自己的天赋异禀。

  伪高管通常心胸狭窄,本位主义严重。从不喜欢培养人,害怕教会徒弟、饿死师傅。能力强的人,他们不喜欢。他们最关注的不是目标、成果,而是权力。为维护自己的权威、地位,或明或暗他们会做出许多事情。一旦某位下属表现出极高的能力,他们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压,害怕被取代。长此以往,能力强的人自然无法容忍公司的平均和愚蠢,只能选择离职。在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·帕金森出版的《帕金森定律》一书中,提出:一位不称职的管理者,有3条出路。第一条,申请退职,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。 第二条,找一个能干的人,来协助自己。 第三条,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,来当助手。 对于伪高管来说,第一条路绝不会走,那会丧失自己的待遇、地位和权力。

 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,能干的人非常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。第三条路,就成了看起来最合适的路。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,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,没人能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。有了上级的模板,他的两位助手上行下效,继续任用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。如此类推下去,组织就逐渐变成了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、互相扯皮、效率低下的体系。这就是组织的,也叫组织麻痹症。这样的组织,其成长能力可想而知。